“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国学经典研读”征文大赛活动圆满落幕

  • 2024年12月20日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为推进我校全体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我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以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团委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国学经典研读”主题征文大赛,在我校第八届“法治文化季”期间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征集稿件。 

活动自12月初开始,收到征文来稿119篇。大赛评审委员会由我校从事国学文化研究的专家组成,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5名。 

征文来稿选题从对《诗经》中的礼乐文化、道德观的解读,到对《周易》中的人生哲理、处世智慧的诠释、儒家文化中立志、孝道、生态伦理以及和谐等思想的深刻剖析,道家文化中人生观、“技”等思想的挖掘,《红楼梦》中女性的个性思想,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抒情与说理等思想的剖析与阐释,以及从法理、法学视域对中国古代社会“任人”与“任法”之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中庸智慧等层面进行的解析,从高科技数字视角进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的阐述等等,都体现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思想精髓和智慧的理解,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浪潮中“品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脉”的积极热情,展现了积极向上的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诠释。 

(供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撰稿:俞秀玲 审核:寇汉军)

相关新闻

  • 律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评《中华法治文明》

    8181801威尼斯以陈玺教授为主持人的教学团队,承担了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法律史”及国家级研究生示范课程“中国法律史”的课程建设任务,《中华法治文明》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该著作选择代表中华优秀法治文明精神的法系文明、法典文明、判例文明、律学文明、司法文明、监察文明、吏治文明、宪制文明、红色法治文明等进行深入论述,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发掘优秀法治文化基因。该书第一章“法系文明”深刻揭示了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法治文化精神,指出中华法系跨出国界,对世界法律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世界五大法系的中华法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法律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立法智慧。该章侧重发掘中华法治在发展过程中经长期积淀但未得到充分重视和肯定的精华,还原中华法治文明中的优秀民族精神。该书第二章“法典文明”侧重阐释古代中国对立法技术的重视和高超的立法技术。该书第四章“律学文明”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对法学教育工作的重视。该书第六章“监察文明”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官吏监察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严惩官吏犯罪的先进理念。该书第九章“红色法治文明”凸显了革命根据地法制“司法为民”理念的实现。该书将儒家的悲悯情怀,家国情怀置于天人合一的宏阔图景中,生动地反映了传统儒家的悲悯情怀与法律及天理的结合,及其在司法活动中的实现。该书揭示了中国法律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实用理性精神。 第二,选用经典案例,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之司法精神。该书第三章“判例文明”选取中华法制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以案说法,以案明理,凸显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如引用“张释之犯跸案”:西汉文帝年间,文帝从中渭桥走过,桥下突然钻出一人,使文帝坐骑受惊。文帝非常生气,要求时任廷尉的张释之将其处以死刑。张释之认为此行为构成过失危及皇帝的犯跸罪,依照法律规定只能处以罚金刑,该观点最终得到皇帝认可。此案生动地反映了司法官员的守法、护法意识,反映了司法领域中的有限皇权,说明法律是君主与臣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采用贯通古今、汇合中西的写作方式,凸显了中华法治文明之源远流长。该书第一章“法系文明”将中华法治文明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叙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流变。同时,将中华法治文明置于世界法治文明的大舞台上,会通中西,博采众长,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法治文明的陈陈相因,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 第四,突出重点,语言精练。该书在内容撰写上,与普通法律史著作以立法与司法为立论、面面俱到的写作方式不同,重点选择能够体现中华优秀法治文明精神,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进行梳理,语言浅显易懂,叙事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法学理论课教育活动中,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播。《中华法治文明》一书重在发掘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华及其法治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基因与民族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坚持以德为先,德行合一;坚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课堂。总之,该书凸显了新文科、新法科的时代需要,真正做到传播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中华法治文明》一书的出版,将为推动新法科视域下法学理论课程的改革发挥积极作用,意义深远。

    2025-03-19
  • 【陕西教育新闻网】8181801威尼斯经济法学院:“一引二强三提升”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8181801威尼斯经济法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把学生社区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强化党建引领,完善运行机制,汇聚育人合力,打造“三全育人”新阵地,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党建引领蓄势 筑牢社区根基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社区建设,出台建设方案,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站务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统筹推进社区建设。着眼于体系化建设,学院党委研究成立“薪火工作室”,统筹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提升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理顺学生会宣传部、新媒体中心和《风采》编辑部的职责,开通“we经济法”视频号,构建“一网两号”的网络思政矩阵,每年发布推文超过300余篇,打造“党史讲习营”品牌,2件学生网络作品入选教育部第九届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名单。 织密组织体系,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临时党支部、功能型团支部,率先实现了党团组织在学生社区的全覆盖。加强理论武装,临时党支部举办“学史固初心,思悟铸红魂”微党课集体学习活动3期,举办庆祝建国75周年“光影璀璨映辉煌,岁月如歌颂华章”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功能型团支部举办“青春向党,团心筑梦”主题学习交流活动和“我眼中的红色宝藏”主题团课活动,增强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发挥团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组织开展“建设平安校园,守护宿舍安全”宿舍消防安全检查主题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建强运行机制 强化自我管理 学院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抓住运行体系和自我管理这两个牛鼻子,实化组织运行,推动力量下沉,形成了学院党委牵头抓总、站务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运行机制。 力量下沉,建强运行机制。学院党委每学期研究学生社区建设重点任务,党政主要负责人积极深入社区为学生讲党课。学院健全站务委员会具体负责,楼层长、楼层长助理和专项工作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召开站务委员会会议4次以上,协调、落实、推动各项建设工作。推动力量下沉,发挥专兼职辅导员、专任课教师和校友的力量,协调学院行政、楼宇其他学院辅导员力量,围绕党建引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帮扶、劳动教育、文化育人、就业指导等开展相关活动,实现教育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 依托学生,强化自我管理。学院把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阵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日常管理事务,发挥“主人翁”作用。社区发动学生、吸纳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治理,根据楼宇学生情况,选聘补充楼层长助理,定期召开楼层长助理会议。理顺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发挥楼层长助理楼宇管理、活动策划、文明宿舍创建、安全检查、意见建议收集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新路径。 打造品牌特色 厚植文化底蕴 加强协同联动,提升活动品牌。学院在完善社区功能设施的基础上,联动教研室、校友资源,定期推动学业导师、成长导师队伍力量下沉社区,开展学业导师系列论文写作指导、读书心得交流、学术研究探索等主题活动,开展成长导师系列人生规划、成长发展等方面的分享交流。开展朋辈导师系列活动,打造“朋辈引航,共话成长”、“研途引航,智启新程”、“法律人的金融从业之路”沙龙等活动40余期,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学院联动公益基金会等校外力量,定期举办“呵护心灵,快乐成长”等主题心理健康讲座、沙龙,邀请专业学者、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和解答疑惑。 推动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效。学院重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推动五育融合。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组织学生参加“阳光乐跑”活动,举办迎新篮球赛、趣味乒乓球赛、纪念“一二·九”运动拔河比赛等特色鲜明的学生体育活动。补齐美育短板,学院鼓励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组织开展美育浸润、美育沁心和“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等活动。积极推进劳动教育,邀请全国劳模进校园,上好劳动法诊所课程,在校内开辟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开展“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添绿正当时”、“认领一块地”农作物种植和“耕耘一夏,收获满满”采摘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平凡的一天”基层劳动岗位体验活动,初步形成集价值引领、专业课程、劳动活动为核心的劳动教育体系。 用好“枫桥经验”,提升社区安全。学院积极将“枫桥经验”融入社区治理,成立学生矛盾调解小组,开通副书记信箱,制定宿舍文明公约倡议,联动宿舍长、志愿者和辅导员搭建起集矛盾“预防-排查-调解-反馈”的工作闭环机制。加强对学生矛盾调解小组成员的培训,开展“沟通无界,暖心同行”宿舍矛盾典型案例研讨活动,帮助学生调解员掌握基本的宿舍矛盾类型、调解方法,增强矛盾调解的实战能力。学院领导定期深入社区走访调研,主动了解学生诉求,做好日常信息研判,发挥朋辈之间的天然纽带作用,做到“矛盾不出楼、矛盾不上交”,引导同学们共建互助互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陕西教育新闻网】8181801威尼斯经济法学院:“一引二强三提升”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http://m.sxjybk.com/2025/0311/110588.html?groupval=title&textContent=%E8%A5%BF%E5%8C%97%E6%94%BF%E6%B3%95%E5%A4%A7%E5%AD%A6%E7%BB%8F%E6%B5%8E%E6%B3%95%E5%AD%A6%E9%99%A2

    2025-03-14
  • 我校教师参加“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20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大学主办的“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与联合国国际机构代表,以及国内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代表参会研讨。我校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院长刘进田教授、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教授、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斌通副教授、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王林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风翔博士、博士研究生罗爱军应邀参会。 开幕式上,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米兰大学汉语及中国文化教授梅毕娜,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等嘉宾先后致辞。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江必新,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特别程序机制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培修,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鲁广锦,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院教授玛丽·伊芙等专家学者先后作主旨发言。 平行分论坛环节,刘进田、王斌通、王林、朱风翔、罗爱军分别围绕“儒家‘恕道’中蕴含的人权观念”“《提牢备考》所见中国古代矜恤囚犯的人权保障思想”“《尚书》中的人权理念及其新时代价值”“韩非子‘必因人情’的人道价值意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甘棠’精神与人权意象”进行主题发言。 我校团组部分成员先后参访了岳麓书院、橘子洲头、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广播电视台、湘江新区莲花镇、湖南博物院等地,体悟实事求是治学精神,领略湖湘历史文化,在感受文化与科技的时代碰撞中,与国内外学人一道,积极推动了学术交流与文明互鉴。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撰稿:罗爱军 审核:马成)

    2024-11-22